? ? ? ?
近年來,在政策推動和技術創新的雙重作用下,我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取得了顯著進展,但在實踐過程中,仍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挑戰。
一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挑戰
(一)處理成本較高
糞污直接還田被禁止后,需通過厭氧發酵或化學處理等方式進行處理,這些處理方法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基本建設與設備資金,在運營過程中還需承擔高額的水電、化學藥品與人工成本,設備維護成本也相對較高,這讓許多養殖場難以承擔。據調查,僅浙江地區,每頭豬在糞污處理這一項的投入就分攤到50元以上,且即便投入了這些成本,仍可能存在處理不達標的現象,讓養殖場陷入“投入高卻難達標”的困境。
(二)資源化效率低
糞污中高濃度的有機物、氨氮、磷難以高效降解,導致COD(化學需氧量)和BOD(生化需氧量)超標問題突出。同時,糞污中肥力不平衡,特別是經化學處理后,其肥力遠不及“原法原味”的糞肥。若過量施用這類處理后的糞肥,可能造成土壤鹽漬化、重金屬積累等難以預見的負面作用,嚴重影響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效果和可持續性。
(三)利用渠道受限
由于缺乏標準化的糞肥還田技術,加上糞肥使用不方便、運輸與勞動力成本高、肥力不平衡等原因,有機肥在市場上的接受度較低,種植戶大多不愿意使用。此外,養殖密集區與農田或林地的分布不匹配,種養銜接存在明顯不暢,很多豬場因此面臨“糞污無處去”的困境,大量糞污難以找到合適的消納途徑。
(四)政策執行不力
部分地區對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考核流于形式,未能真正落到實處。各種補貼政策不夠精準,針對性不強,難以有效激勵相關主體積極參與。配套的處理設施建設和推廣滯后,技術指導也存在不足,導致養殖場、有機肥加工廠、種植戶在執行相關要求時面臨較大難度,政策效果大打折扣。
二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對策
(一)從源頭上減量
積極推廣低成本生物技術,通過應用生物發酵飼料、益生菌、生物除臭劑、低蛋白日糧技術等,減少糞便中氨、硫化氫等惡臭物質的生成,以及磷、重金屬的含量。針對固體糞污,可通過調節碳氮比、接種微生物等方式,將其轉化為穩定的有機肥;對于液體糞污,利用硝化細菌、反硝化細菌降解氨氮,提高COD的去除率。同時,結合物聯網技術實時調控糞污處理參數,進一步提升處理效率,從源頭降低糞污處理的壓力和成本。
(二)對糞污處理立法
通過立法明確每畝土地的最大畜禽養殖量,強制要求糞污還田,并推廣覆蓋施肥技術以減少氨揮發。對于所有新建養殖場,要嚴格審批流程,規定必須配備與糞污產生量相匹配的農田或林地,這種匹配不僅是養殖量與土地面積的匹配,還包括所產糞肥與土地所需肥力的匹配,從根源上避免過度集中養殖帶來的糞污處理難題。對于現有養殖場中不滿足這種匹配要求的,要限期縮減養殖規模或予以關停,通過法律手段倒逼養殖與種植的協調發展。
(三)構建種養循環長效機制
培育專業服務組織,配套吸糞車、監測點等設施,確保糞肥能夠安全還田。建立集中式糞污處理中心,通過區域協同處理的方式,解決分散養殖戶糞污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。構建土壤監測體系,根據土壤承載力和作物生長需求,制定定量施肥方案,實現糞肥精準還田,避免因過量施肥造成的污染。完善地方糞污資源化利用考核辦法,杜絕政策空轉現象。同時,制定詳細的糞污處理標準和規范,明確處理后糞污的各項指標,哪些必須達標、哪些不允許超標,改變以往簡單以達標排放為主要指標的做法,讓糞污處理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。此外,通過提高達標有機肥的售價、給予使用有機肥的種植戶一定補貼等方式,提升種植戶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;指導生產方便運輸、貯存和使用的有機肥,進一步拓寬糞肥的利用渠道。
(四)多途徑資源化利用
鼓勵大型集團豬場通過特定工藝將畜禽糞便轉化為沼氣,用于發電、供熱或提純為生物天然氣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;從糞污中提取磷肥,緩解磷資源短缺問題;利用黑水虻、蠅蛆等昆蟲處理糞污,將其轉化為高蛋白飼料,形成“糞污—昆蟲—飼料”的循環鏈條。通過這些多元化的利用途徑,讓畜禽糞污真正實現“變廢為寶”,提升資源化利用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。
總之,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需要政府、科研院所、養殖場、種植戶形成合力。政府應出臺并落實有利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政策,科研院所應加強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發,養殖場和種植戶應積極參與種養循環農業的發展,共同推動“變廢為寶”,減少資源浪費,實現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。